《猪八戒吃西瓜》的创作过程:
20世纪50年代,一位小读者给出版社写了一封信道:“我们很喜欢读《西游记》,希望吴承恩同志多写一些这样的作品!”包蕾对此深有感触。之后,他认真研读《西游记》,想从中找出一些可以写成童话的东西。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孩子在讲猪八戒的故事,一个个都听得入了迷。他想,猪八戒的故事之所以受孩子们欢迎,是因为他集人性、神性、物性于一身,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后来,作者偶然看到一些孩子吃了西瓜,把瓜皮当皮球踢,过路人不小心,踩上西瓜皮滑得四脚朝天。墙上贴的“不要乱扔果皮纸屑”的宣传画对他们不起作用。这些情景在作者脑子里灵光闪现,《猪八戒吃西瓜》这个童话开始形成了。可是如何把猪八戒塑造成有孩子气的儿童形象呢?作者联想到他自己经历的一段小事:一次,他写作到深夜,休息时,习惯地顺手去摸饼干筒,可是是空的。是谁把他的“夜餐”都吃光了呢?他想,这决不是大人干的。第二天他问家里来过的小客人:
“饼干是不是小猫咪吃的。”
“不是”。
“那是谁吃的?”
“是我吃的。”
“我不信,你的小肚皮装不下。”
“我不是一口气吃光的,是分几次吃的。”
“为什么要分几次吃呢?”
“我想到你晚上要吃,留点给你。”
“可是你看饼干筒里连一点儿也没有啦!”
“起先,我吃了一次,好吃,又想再吃一点儿。看看不多了,我就把它都吃光了。”
作者这样一联想,即通常所谓调动生活积累,小客人的音容、神态成了作品中猪八戒的另一个“模特儿”。作者用杂合种种的方式将两类儿童的典型特征集中到猪八戒这个古典艺术典型身上,创作出《猪八戒吃西瓜》这一优秀童话,使猪八戒既保持了传统猪八戒特有的个性,又注入新的时代特质,使之成为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艺术形象。
包蕾完成《猪八戒吃西瓜》的过程为我们研究那些充满幻想的童话是怎样产生的提供了重要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