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体裁多样化的原因:
(一)儿童期注意的发展水平高低不同
注意是对事物的定向活动,是对某些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没有对事物的注意,就不能有对事物的认识,一切学习和工作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注意表现差距很大,需要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去适应。
比如,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而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稳定性差,注意力非常容易转移,而且注意的外部表现很明显,他们容易受到刺激而激动兴奋起来。因此,幼儿园组织欣赏文学作品时经常使用鲜艳的图片、活动的教具和高科技手段等新异刺激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虽然喜欢听故事,看图书,但不是所有作品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喜欢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作品,而且喜欢样式有变化的作品。它们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利于逐步培养他们对书籍和阅读的稳定兴趣。这种兴趣的形成,将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7~12岁的儿童,其认知力、思维力和想象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意注意比幼儿发展得好,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逐渐延长。他们的感觉统合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感觉统合是一个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人体会接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七大感觉信息。如果大脑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发生了问题,人的机体就不能有效和谐地运作。感觉统合水平的提高,让儿童能理解更加复杂的情绪和生活,但是,依然是直观、具体的事物较易吸引儿童的注意,而抽象的道理或概念不大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
(二)儿童个性的初步形成
儿童个性的初步形成需要多种体裁的作品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经常、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认为,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开始的。幼儿时期开始出现最初的兴趣、爱好等个别差异,初步形成对人、事、自己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如男女幼儿对不同体裁的作品的爱好倾向是不同的。在幼儿喜欢的作品中,总体来说,童话占绝对优势,特别偏爱动物童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这种爱好倾向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儿童在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情感不断发展后,开始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慢慢会倾向于现实题材的作品。因此,应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来满足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个性特点的儿童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