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道义,以身许国;初心不改,书生本色 ——《初心的力量:哈工大“八百壮士”事迹选编》

发布者:苏迪公司发布时间:2021-01-15浏览次数:2115

  

勇担道义,以身许国;初心不改,书生本色 

——《初心的力量:哈工大“八百壮士”事迹选编》


    披荆斩棘,你们是新中国科教事业的奠基者。敢为人先,你们是新时代科教兴国的开拓人。哈工大“八百壮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为国家聚荣光,为时代书传奇。哈工大“八百壮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航标,更是世代相传、历久弥新的一脉薪火。这薪火融汇进入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精神血脉,汇聚起最激荡澎湃的发展动力。哈工大“八百壮士”,你们是哈尔滨夜空一颗颗最闪耀的星。                      

                                        ——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群体颁奖词


“八百壮士”——重道义、勇担当的知识分子


    20173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曾说道:“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

    有这样一群“重道义、勇担当”的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峥嵘岁月里,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放弃优越的待遇,放弃熟悉的环境,远离家乡、亲人,从祖国各地来到中国版图上最东北的省份,相逢在哈尔滨工业大学。800多位热血青年,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们便和这片黑土地紧紧地羁绊在了一起,他们的青春,乃至一生,他们的热血,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哈工大,奉献给了教育和科研事业,奉献给了他们深爱着的年轻的共和国。虽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八百壮士”!

    他们创办新专业、编译新教材,白手起家,边学边教。在他们的努力下,哈工大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办了24个新专业,成为国内各工科院校兴办新专业的策源地,为当时快速发展的国家工业化建设解了燃眉之急。哈工大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率先实行了五年学制,学生毕业后授予“工程师”称号。这使得哈工大以“工程师的摇篮”享誉全国。

他们中的有些人,填补了学术领域的空白;有些人,成为某些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有些人,在其研究领域创造出国内、国外的“首创”“第一”;更多的人,秉承、发扬哈工大“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的精神,奔波于讲台和试验台之间,为新中国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培养出了很多高级管理与技术人才,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老一辈“八百壮士”或年过耄耋,或已离我们而去,而“八百壮士”的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指引着后来人前进的方向;“八百壮士”的事迹犹如一粒粒种子,在后生晚辈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基于此背景,这部《初心的力量——哈工大“八百壮士”事迹选编》应运而出。本书收录了36位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的事迹,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激励新时代知识分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此书一经出版,在哈工大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引起很大的反响,首印一万册一册难求。捧读“八百壮士”感人事迹,传承哈工大精神,每位读者在书中,都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他们让世人明白了什么叫作“毕生”


    他们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也将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精神力量不断传递。

    ——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哈工大“八百壮士”:传递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精神力量》


    20世纪50年代,那群来自五湖四海的、脸上洋溢着书生意气的青年,也许从他们踏上黑土地的那天起,就已经下定了决心,花“毕生”之精力,倾“毕生”之所有,将“毕生”之所学奉献给哈工大,奉献给黑土地,奉献给他们深爱着的祖国。时光流转,一晃近七十年过去了,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真的做到了“择一事,于一城,终一生”。


马祖光——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图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公众号

    2003715日,一位老先生走完了他75载的风雨人生。如一支燃尽的蜡烛,他用一生照亮别人,最后悄悄熄灭。他就是我国光学界著名专家、国际激光领域知名学者、哈工大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首席教授马祖光院士。

出生于北京,求学于山东,却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满怀一腔热血,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祖国的北疆,一来,就是一生。

    在哈工大,他创办了国家首批激光专业;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他发现了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新的近红外连续谱区;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带领一支队伍在他们亲手建立的实验室里,取得了一个个国际首次的研究成果……

    如果说,有人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将自己的所有智慧都奉献给了祖国科技的发展,马祖光老先生当之无愧。


坦荡耿直、认真严谨、奋斗求索的张乃通先生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公众号

    61年,一甲子尚有余。

    有这样一位先生,他生于烟花扬州。二十出头的年纪,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接到毕业分配通知的当晚,就毫不迟疑地背上行囊,来到了雪花满天的哈尔滨,成为哈工大的一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这一来,就是61年。

    张乃通院士创建了无线电专业,打破了我国专用通信系统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为我国国防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他用一甲子的时光,忙于教书育人,忙于打破垄断,忙于造福祖国和人民,他用一辈子的光阴,诠释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他们让世人懂得了什么叫作“报国”


    哈工大“八百壮士”的精神,彰显着一代代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与担当。 

    ——新华社《哈工大“八百壮士”科学报国铸丰碑》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战乱的岁月里,报国是舍生忘死;和平的年代里,报国是实干奋斗。弱小的岁月里,报国是忍辱前行;强大的年代里,报国是“虽远必诛”。


徐邦裕——立志科学救国,成果载入史册

图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公众号

    在《中国制冷史》中,徐邦裕教授的很多创新成果都被收入进来,他还是我国首位进入国际制冷学会的空调制冷专家。这位老一代著名的暖通空调专家,在战火中走过他人生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时期的前半段。他怀揣“科学救国”的理想留学德国,为了回国效力,他说“爬也要爬回自己的祖国”。新中国成立前,他报国无门。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只身从上海来到哈尔滨,终其一生,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实现了伟大理想,为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科研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说:“发展科教,富国强民,是我一生的追求,只要对此有利,我愿做一块铺路石。”


挺起中国脊梁的国宝——刘永坦

   

图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公众号

    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的刘永坦院士,经历过颠沛流离的战乱之苦。所以在很多年之后,他语重心长、掷地有声地说道:“我亲身经历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我们始终坚信,国家需要是最强大的动力。我们科技工作者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浪潮中,创造出更多让人民激扬振奋、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从1953年考入哈工大那一刻起,刘永坦院士的命运就紧紧地同祖国联系在一起。“中国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新体制雷达。”为了一句誓言,他带领团队潜心攻关、艰苦奋斗数十载,为我国筑起了一道“海防长城”。

  

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薪火相传”


    披荆斩棘,他们是新中国科教事业的先行者;拼搏奉献,他们是新时代科教兴国的开拓人。

    ——人民日报《哈尔滨工业大学传承“八百壮士”精神,奋斗,和祖国同频共振》

图片来自新华网

    我们也许可以很容易地向人们描述和介绍“八百壮士”这个群体以及他们的事迹,但是我们很难为“八百壮士”的精神下一个完美又精准的定义。因为当我们一想到,当初,那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写满对祖国的忠诚,对报国的坚定,对一切困难的藐视,以及对个人利益的云淡风轻,最后,都变成了一个个科研成果,一个个国内乃至世界“第一”“首创”,变成了一批又一批芬芳的“桃李”,最终变成了中国的脊梁,共和国大厦的基石。于是我们发现,用一生的时间来量度成就,用一生的时间来践行誓言,八百人八百个面孔,终将化作崇高的灵魂,八百人八百种人生,终将成为不朽的丰碑。

    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

    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

    实事求是、客观公允,重实情、看本质、建真言,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献计出力。

……

    再多的溢美之词也不为过,他们才是中国真正的“偶像天团”,永不过时!

图片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官网